白玉兰奖纪录片评委:有的片子创意、想法、技巧都不错,但不真实

2023-06-27 18:17:04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上海校媒记者林欢 卜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日前,在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上,本届白玉兰奖纪录片类别评委邓宝丝、萨比娜·布贝克、何苏六通过各自的职业经历和行业观察,分享他们对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思考以及真实内容产业生态的理解,探讨纪录片的跨文化创作及国际合作现状。


(资料图)

连日来,三位评委朝夕相处,集中看片讨论,逐渐达成了共识和默契——纪录片一定要坚守真实的底线。

“白玉兰对话”电视纪录片大师班嘉宾合影。中青上海校媒记者卜凡、林欢/摄

“我们看到很多创意、想法、技巧都不错的作品,但很遗憾有些片子表现得不那么真实。”何苏六注意到,在融媒体时代里,纪录片创作有形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它“无形的门槛”却更高了,“专业的纪录片人如何时刻保持真诚,谨守自己的职业素养,不盲目跟风短视频的创作‘捷径’,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也决定了评委会把这一票投给谁”。

直到今天,有关“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伪纪录片”“如何保持纪录片的本真”等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论。

何苏六认为,纪录片就是“真实纪录或记录真实”。“真实”与“纪录”就是纪录片的原则与底线。“真实存在的人、真实发生的事是第一位的,纪录是第二位的。”他指出,即使纪录手段、纪录方式、纪录者有所不同,但纪录的内容是客观存在、是实际发生的,与总体事实基本相符,而非子虚乌有、假想编造出来的,也不能以偏概全、以仿代真、以假乱真。

“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深刻复杂的主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谈及自己对纪录片风格的喜好时,邓宝丝分享了一部关于探讨中国青年恋爱和婚姻观念的纪录片。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年近30岁的中国年轻女性,过年回家时,为给父母交差,花钱雇了一个假男友,“这部作品在海外平台的点击量特别高,这个故事不仅听起来很有趣,而且很真实。”

当下,优质纪录片领域涌现了大量跨越国际的作品,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合拍、国际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也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联合制作的作品通常因为扎实的资料基础而具备较大的编辑空间,但在联合制片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去统筹和解决,比如不同区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不同语言的脚本、不同的版本、剪辑工作和资金筹备等。

萨比娜给全球纪录片创作者一个“忠告”——“千万不要做孤独的创作者,一定要走出去,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她表示,一名纪录片人一定要具备“文化翻译”的能力,“你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这样只会让你的表达变得陈词滥调。而应该去和不同的合作者和当事人交换彼此的认知,去找到一种可以相互理解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实现创作上的平衡,使你的作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当前,纪录片的生产主体越来越多元复杂。在技术的加持下,更多人可以进入纪录片行业进行创作。但何苏六认为,这并不代表纪录片的创作门槛降低了,相反,他认为这恰恰提高了纪录片的拍摄门槛,“评价一部纪录片总是有一个基本的底线,或者是有一个需要坚守的美学价值。但现在智能手机如此便捷的情况下,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拍摄一个视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短视频完成纪录片拍摄的,因为纪录片的一部分是片,是作品,所以有没有作品感很重要。”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依然呈现出较为积极的一面——一方面,纪录片的观众在逐年增长,而且粘合度很高;另一方面,纪录片创作的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基数扩大,并没有带来“优秀作品”的增加。何苏六认为,这需要“老纪录片人”对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引导,“边界模糊也好,手法多样也好,破圈跨界也好,都是有底线的。所以这几天在与其他评委交流纪录片作品的时候,常评价的就是,这个片子不真实”。

何苏六介绍,自己在指导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过程中,针对纪录片的首要要求就是“坦诚”,第二个要求是“有一个悲悯之心、要善良”,第三要“有一个人性化的思考”,要体现人性关照和关怀。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