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探寻进化中的寿命密码,难道原始人也讲究长寿养生?

2023-09-08 16:10:11 来源: 北京晚报

《人类如何走到今天》 [美]莱斯利·纽森 彼得·理查森 著 何珊 译 中信出版社

人们自古就在赞扬长寿,现代社会在科技、医疗发达的情况下,人类一再地突破寿命极限,生活越来越好,条件越来越丰富,带来的是寿命的延长。其实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中,古人类就已经在突破生命的限制,难道原始人也讲究长寿养生?

在美国进化生物学家莱斯利·纽森和彼得·理查森合著的《人类如何走到今天》一书中,将近些年发现的大量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证据和新观点,融合到传统的人类进化发展谱系中,对人类这700万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缜密的思考,解答了与现代人类息息相关的生物讯息,那些我们不甚了解的生物知识其实都在人类发展中体现过。

寿命的延长是人类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如果按照自然界哺乳类动物的寿命看,人类最长寿命大约也就40岁,比黑猩猩稍微长点,比大象短些。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不仅存活至成年,有些人甚至还帮助抚养了孙辈,达到了古人长寿的标准。为什么我们的寿命是哺乳类动物预期的两倍还多?生物学家对人类寿命长短以及这种寿命模式为什么存在作了大量研究。


【资料图】

在各种研究中,问题都指向了进化,也就是对于后代的繁衍。如果某种特性能增加后代的存活数量,这种特性就会得到青睐。动物的寿命越长,它们就有越多的时间繁衍后代。但生物的悖论又在于此,要想有更长的寿命,动物就必须减缓繁殖速度,也就是抑制发情,为身体的保养投入更多能量。这些能量在人类祖先的身上需要应对传染病、寄生虫、储存热量、修复损伤等,使得寿命长度与人类繁衍生息紧密挂钩。

人类为什么3岁前成长非常迅速,而后会逐步放缓,直到青春期到来会突然加速成长,这种人类成长的生物节奏,起源于人类的发育与对于早期生存环境的判断。在孩童时,人类大脑需要更多的营养,矮小的身体可以减少孩童的消耗,避免天敌的捕猎,便于储存能量。这种不寻常的发育模式使得人类更加适应周遭环境的变化,能够应付饥年与丰年。

人类的群居也来自对环境的反应,人类在群体中需要分享食物和知识,从而创造出一种利于生存繁衍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很容易从其他动物造成的致命损伤中活下来。即便是健康的人类,也有可能因为扭伤关节或蚊虫叮咬而丧失运动能力,这一般能在一两个星期内痊愈,但在史前时代,这一两个星期足以让伤者成为掠食者的目标,而且它的觅食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得到愈合伤口的能量。当人类形成团体,则能为有小伤小病的成员提供食物和保护,从而繁衍更多的后代。对自身保养有着更多投入的个体,其身体恢复得更快,也可能繁育更多的后代,而他的后代则会继承这一特性,在身体修复上投入更多能量,也就有着更长的寿命。

增长的寿命还给人类女性带来了奇特的影响——更年期。卵巢停止排卵,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失去生育能力,是人类女性独一无二的特征。在书中作者试图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解释,保持生育能力可以让女性在更长的寿命期限内生育更多后代,但女性却终止了生育,从与寿命息息相关的体型来看,女性身体其他部位活力延长,而卵巢却停止了发展,一定有其利于进化的因素在其中。

停止生育后代并不会减少她们能存活的后代数量,与其让女性身体不断经历怀孕和分娩的风险,女性可以关注确保她已有的后代存活。尤其是女性祖先到了更年期,可能已经有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孩子也可能已经生育了自己的孩子。人类在群体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必须一直生育后代,女性也需要管理者和教练,这时年长的女性就非常适合担任这样的角色。

人类的发展在进化过程中一脉相承,书中正是把这些改变与变化,放入进化过程中,让人们了解进化并不是先天就决定好的,而是在人类不同阶段的选择中,走向了一条利于种群繁荣的道路。人类一切的生理或心理习惯,都与人类的历史息息相关,一些小习惯的背后可能就是数十万年历史的累积。

作者:肖浩

流程编辑:u008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