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_《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全球今头条
2023-03-21 08:02:50 来源: 互联网
1、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 一、 说教材
3、 教材地位和作用
(资料图片)
4、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5、 教学目标
6、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7、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8、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9、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10、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11、 教学重点、难点
12、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13、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14、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15、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16、 二、说教法
17、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8、 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19、 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20、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21、 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22、 三、说学法
23、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24、 四、说教学程序
25、 (一)导入
2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27、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28、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29、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30、 (四)整体感知
31、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2、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3、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34、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35、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36、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37、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38、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39、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40、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41、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42、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43、 (四)研读、探究。
44、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45、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46、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47、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8、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9、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50、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51、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52、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53、 (五)总结、扩展
54、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55、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56、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57、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58、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59、 (六)朗读背诵:
60、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61、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62、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63、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64、 (八)布置
65、 一词多义(略)
66、 翻译句子(略)
67、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68、 [教学目的]
69、 朗诵课文,疏浚文意,落实字词。
70、 领略小石潭美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1、 学习本文的写们:办法。
72、 [教学板块]
73、 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写作锻炼
74、 [教学过程]
75、 第一课时
76、 导浯:同窗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漂亮的写景散文,总是寄予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同米领略小石潭的景,领会柳宗元的情。(展现课题)
77、 教学板块之一:走进小石潭
78、 走进小石潭之一:我来读一读,想一想
79、 同窗们,你们对柳宗元有哪些理解? (多媒体展现文字:a、有关作 者b、背景学问)
80、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理解写作背景)
81、 请听课文配乐朗读,留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多媒体展现文字:诵读课文)
82、 齐声朗诵课文。
83、 请对照课文注释疏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
84、 你以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需求控制哪些根底学问?以课文为例来阐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学问不。(多媒体展现:我的笔记本——文言根底学问积聚)
85、 (引导学生控制文言文的学习办法,学会归因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根底学问)
86、 走进小石潭之二:我来画一画
87、 课文为我们描画了一个小石潭,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观赏同窗们画中的小石潭。(多媒体展现文字:我心中的小石潭)
88、 (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画一幅幅投放出来)请作画者谈谈本人的创作思绪,再请同窗们用1+1+的方式来评画。(一条优点、一条缺陷、一条倡议)
89、 观赏了同窗画中的小石潭,让我们再次朗诵课文,再次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90、 第二课时
91、 走进小石潭之三:我来写一写
92、 假如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
93、 请你以“小石潭真_____!”为题,用描绘性的言语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写一写:小石潭真_____!)
94、 点评习作“小石潭真_______!”
95、 方才,同窗经过画小石潭,写小石潭,充沛季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设你如今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说一说——感受小石潭……)
96、 教学板块之二:走过柳宗元
97、 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到心旷神怡,恋恋不舍。而柳宗元在小石潭上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98、 下面,请观赏一段音乐,听完后请说一说:在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你以为这段音乐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多媒体展现文字:音乐赏析——与柳宗元共鸣)
99、 在音乐声中,我们感遭到小石潭的幽静冷寂,感遭到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现文字:走近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100、 请同窗们再阅读课文,选出你最观赏一段,领会它情形分离的特性。大声朗诵,读出你的这,读出你的了解。
101、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锻炼
102、 柳宗元的册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假如让你写一篇游记,你以为能够从《小石潭记》中学到哪一招呢?(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学一招——《小石潭记》让我学到了……)
103、 请同窗们将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多媒体展现文字:我来练一练——你曾经游历过哪些中央?哪些景物曾触动过你的心弦?请运用本人学到的写作办法,写一篇写景短文,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本人的感受。)
104、 教学深思:
105、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梗 好地引导学生观赏文中漂亮的景物描写?假如更好地引导学生品作者寄予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员不断在探究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常常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品味。”我以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拟笼统的层面上来了解课文。因而,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打破口,率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领会作者的感情。
106、 一、以“画”为打破口,率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107、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而在教学中,我有认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本人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需深化阅读谭文,以本人对课文的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进步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援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缺乏。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了解,一个幽静娟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步明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展示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笼统含糊的影像了。
108、 二、以“音乐”为打破口,引导学生领会柳宗的情。
109、 《小石潭记》不只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表达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打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考虑: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读配乐吗?因而,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分离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考虑,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单的身影,触摸感遭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
110、 一、教学目标。
111、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112、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113、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14、 二、课时安排。
115、 1课时。
116、 三、教学过程。
117、 (一)导入新课。
118、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119、 (二)自主学习。
120、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21、 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122、 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23、 (三)自读反馈。
124、 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125、 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126、 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127、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128、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129、 以其境过清(因为)。
130、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131、 为坻,为屿……(成为)。
132、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133、 以其境过清(冷清)。
134、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135、 不可知其源(能够)。
136、 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137、 (四)探究深化。
138、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39、 (1)潭石奇——异石纷呈。
140、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141、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142、 (2)潭水奇——声悦水澈。
143、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144、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145、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146、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147、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148、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149、 (4)潭境奇——清幽凄凉。
150、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151、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152、 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153、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154、 (五)诵读玩赏。
155、 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156、 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157、 (六)布置作业。
158、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159、 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160、 [教学目的]
16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16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163、 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164、 [教学重点]目标目标2
165、 [教学难点]目标1
166、 教学步骤:
167、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68、 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169、 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170、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171、 教师要给予指点。
172、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173、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174、 三、整体感知课文。
175、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176、 解释及翻译。
177、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78、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179、 投影显示:
180、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181、 A、篁竹()清冽()为坻()
182、 B.为屿()为嵁(山甚)()佁然()
183、 C.俶尔()翕忽()差互()
184、 D.寂寥()悄怆()幽邃()
185、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186、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187、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188、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189、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190、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191、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19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93、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194、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195、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196、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197、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198、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199、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六 小石潭记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00、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01、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202、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203、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04、 2.熟读课文。
205、 五、小结:(1分钟)
206、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207、 六、布置作业。(1分钟)
208、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09、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210、 《掌握语文》(C)
211、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212、 八、教学后记:
213、 第二课时
214、 [教学目的]
215、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16、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17、 [教学重点]目标目标2
218、 [教学难点]目标1
219、 教学步骤:
220、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221、 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22、 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223、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224、 教师要给予指点。
225、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226、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227、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228、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29、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230、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231、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232、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233、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34、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35、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236、 板书或投影显示:
237、 发现小潭
238、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239、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240、 移步换票的写法
241、 3.全班齐读第一段。
242、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243、 5.讨论下列问题:
244、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245、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46、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47、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248、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
249、 自读要求
250、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51、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52、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253、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254、 自读程序
255、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256、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257、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58、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59、 通读课文。
260、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61、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262、 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
263、 摇缀(zhuì)、隶(lì)
264、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265、 精读课文。
266、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267、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68、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69、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70、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271、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272、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273、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274、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275、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276、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277、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278、 研读课文。
279、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280、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81、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82、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83、 自读点拨
284、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285、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86、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287、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88、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289、 自读思考
290、 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91、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292、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93、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94、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95、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296、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297、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298、 ③似与游者相乐
299、 ④天涯若比邻
300、 背诵全文。
301、 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302、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303、 参考答案
304、 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
305、 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
306、 ①√②×③×④√略。
307、 一、教学目标
308、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09、 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310、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311、 二、教学重难点
312、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31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314、 三、教学过程
31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16、 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317、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318、 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319、 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20、 学习指导:知文意,准字意,晓节奏。
321、 ①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定
322、 ②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323、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为坻(chí)
324、 ③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读,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后分男女生比赛读,最后齐读。
325、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326、 提问: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27、 明确: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328、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329、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下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330、 ②文中的“动”与“静”
331、 除了游鱼动静相宜一会“怡然不动”一会“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外。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332、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333、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这状具有实感。
334、 提问:你觉得此处取名“小石潭”恰当吗?
335、 明确: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336、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337、 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338、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感由乐转为忧。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339、 (五)课堂小结
340、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成就永恒的经典吧!
341、 四、作业布置
342、 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343、 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344、 五、板书设计略
345、 一、导入新课
346、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347、 二、明确目标:
348、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49、 理清文章结构
350、 三、齐读课文
351、 四、教学目标完成
352、 讨论下列问题
353、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354、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355、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56、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57、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58、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359、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360、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361、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362、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63、 熟读课文
364、 五、 布置作业
365、 熟读并背诵课文
366、 翻译全文
367、 内容预览:
368、 《小石潭记》教案
369、 一、教学目标
370、 掌握记叙的顺序
371、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372、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373、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374、 二、重点、难点
375、 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376、 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377、 三、课时安排:2课时
378、 四、教学过程:
379、 第一课时
380、 一、导语
381、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小石潭记》。
382、 二、解题
383、 作者简介
38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385、 背景材料
386、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387、 三、整体感知
388、 检查预习
389、 ①读准字音
390、 ②翻译句子
391、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
392、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93、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94、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
395、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96、 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397、 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
398、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399、 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400、 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
401、 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402、 四、赏析课文
403、 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
404、 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
405、 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
406、 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
407、 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08、 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09、 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
410、 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
411、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412、 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413、 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
414、 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415、 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416、 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17、 五、小结全文
418、 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419、 第二课时
420、 一、复习导入
421、 关于作者柳宗元。
422、 说说全文写景的层次与方法。
423、 二、研究性学习
424、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本文的解读也是如此,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层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寻找题文之间的联系。
425、 提示: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426、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427、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428、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429、 试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
430、 提示:①动与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431、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432、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433、 还可以从明与暗等角度展开研究。
434、 试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本文的写作艺术。
435、 提示:①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的运用。
436、 ②映衬手法,动与静的映衬,音形色的映衬以及游鱼与潭水的映衬等。
437、 ③对比手法,作者心情乐与悲的对比。
438、 (三)反复诵读
439、 结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内容之多,说说本文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440、 提示: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
441、 (四)总结全文
442、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的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443、 【教学目标】
444、 掌握常用文言词,学习文言语法,背诵全文,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体味作者的情怀。
445、 比较作者等几位古代文人被贬之后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446、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讲练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447、 【教学重点】
448、 学点文言语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翻译并背诵全文。
449、 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450、 【教学难点】
451、 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452、 【教学安排】
453、 两教时
454、 第一教时
455、 【教学要点】
456、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457、 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458、 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459、 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460、 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背诵课文前两段。
461、 【教学步骤】
462、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463、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464、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寄情于山水,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颇有名的《永州八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465、 二、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466、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
46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68、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69、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70、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71、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72、 三、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473、 古今异义
474、 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75、 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476、 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77、 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478、 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479、 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480、 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481、 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482、 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483、 一词多义
484、 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485、 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486、 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87、 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488、 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489、 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490、 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491、 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492、 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493、 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494、 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495、 词类活用
49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497、 、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498、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99、 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00、 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501、 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502、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503、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04、 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505、 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506、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507、 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508、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509、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510、 特殊句式
511、 倒装句:
512、 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513、 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514、 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515、 修辞手法:
516、 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517、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518、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519、 省略句:
520、 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521、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522、 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523、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524、 虚词用法
525、 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526、 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527、 (一)学生根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528、 (二)写作思路与内容要点
529、 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思路非常清晰: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530、 五、布置作业。
531、 背诵课文第一和第二段;翻译全文,写在作业本上。
532、 第二教时
533、 【教学要点】
534、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535、 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借描写衬托心情的写法。
536、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537、 拓展阅读训练
538、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539、 【教学步骤】
540、 一、检查作业:是否背诵,是否翻译。
541、 《小石潭记》译文
542、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543、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544、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545、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546、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547、 二、课堂活动: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描景的顺序、方法及作用。
548、 (一)课文写了哪几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
549、 闻水声(悦耳)——见石潭(清澈)——观游鱼(逗乐)——探水源(忽明忽暗)——感氛围(凄清)。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在人们面前逐渐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550、 【移步换景】
551、 (二)如何描写景物的。
552、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
553、 而清丽。
554、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555、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556、 (三)写景的衬托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57、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558、 小结: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独,凄苦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变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559、 三、渗透德育:结合本文,联系实际,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将柳宗元与刘禹锡、苏东坡和陶渊明等古人进行比较,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60、 四、拓展阅读训练:柳宗元《钴鉧潭记》
561、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562、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563、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564、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565、 (1)啮其涯()
566、 (2)以予之亟游也()
567、 (3)芟山而更居()
568、 (4)气之迥()
569、 写出下列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570、 (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
571、 (2)其颠委势峻()
572、 (3)予乐而如其言()
573、 (4)行其泉于高者()
574、 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xx;__同__。
575、 A、屈折东流
576、 B、荡击益暴
577、 C、毕至石乃止
578、 D、有泉悬焉
579、 翻译。
580、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58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2、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58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4、 《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585、 【参考答案】(1)侵蚀(2)多次,屡次(3)割草这里指开荒(4)辽远,这里指气清
586、 (1)指钴鉧潭(2)指冉水(3)那个农民,指住在这里的人(4)指泉水
587、 A “屈”同“曲”
588、 (1)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样优美的钴鉧潭吗?
589、 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
590、 【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591、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592、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旷野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鉧潭
593、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594、 一、教学目标:
595、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596、 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597、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598、 二、教学重点:
599、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600、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601、 三、教学难点:
602、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603、 四、教学方法:
604、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采用“讲练评”相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605、 五、教学设想:
606、 多读。多媒体以及其他的现代技术协助教学。把学生自主性学习调动到极致。
607、 六、教学时间:1课时
608、 教学过程:
609、 一、激趣导入:
610、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611、 二、预习检查:
612、 检查生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小组预习情况,然后小组长作点评、
613、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
614、 为屿y为嵁kān佁然y
615、 俶尔chù翕忽xī差互cī
616、 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ì
617、 检查朗读课文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来选取几句或者一段来读,然后其他小组对其做点评、
618、 三、整体感知
619、 1全班齐读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620、 2疏通文意:
621、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622、 3解释重点词句意思(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到每个小组去,让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这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作点评和补充、
623、 ((小组A、读第一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624、 (注意好句中停顿、语言的节奏、
625、 重点词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626、 水尤清冽寒冷
627、 ((小组B)读第二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628、 重点词句日光下澈向下,澈,穿透
629、 影布石上照映
63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31、 ((小组C)读第三小节,要求读出一点游历的兴趣。
632、 重点词句明灭可见或现或隐
633、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634、 像长蛇爬行那样
635、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63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37、 (4)(小组C)读第四小节,要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638、 重点词句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
639、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40、 (5)师总评: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作点评和补充。
641、 四、问题探究
642、 研讨下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可以小组先讨论,把你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来展示成果、
643、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644、 石(潭石、——奇
645、 水(潭水、——清(写鱼是为了写水,侧面烘托、
646、 势(潭势、——曲
647、 境(潭境、——幽
648、 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649、 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50、 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51、 五、总结全文
652、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653、 一、目标与要求
654、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655、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656、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657、 教与导设计
658、 ①学法指导
659、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660、 1.全文的结构层次。
661、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662、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663、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664、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665、 2课文的语言特点。
666、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667、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668、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669、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670、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671、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672、 一、素质教育目标
673、 (一)知识教学点
674、 掌握记叙的顺序
675、 (二)能力训练点
676、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677、 (三)德育渗透点
678、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679、 (四)美育渗透点
680、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681、 二、学法引导
682、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683、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684、 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685、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686、 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687、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688、 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689、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690、 四、课时安排:1课时
691、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692、 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693、 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694、 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695、 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696、 【设计理念】
697、 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698、 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699、 【设计灵感】
700、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701、 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702、 【课时安排】
703、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704、 【课堂实录】
705、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706、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707、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708、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709、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710、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711、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712、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713、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714、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715、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716、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717、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718、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719、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720、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721、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722、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723、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724、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725、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726、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727、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728、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729、 (生齐读全文。)
730、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731、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732、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733、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734、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735、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736、 生:可以。
737、 师:有那些景物?
738、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739、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740、 生:树和蔓。
741、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742、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743、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744、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745、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746、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747、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748、 生:侧面描写。
749、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750、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751、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752、 生:(齐)挨着、靠着。
753、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754、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755、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756、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757、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758、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759、 师:大家认为呢?
760、 生:有一定道理吧。
761、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762、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763、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764、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765、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766、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767、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768、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769、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770、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771、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772、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773、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774、 生:──皆情语
775、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776、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777、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778、 (学生齐读)
779、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780、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781、 (学生热烈讨论。)
782、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783、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784、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785、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786、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787、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788、 【教学目标】
789、 1、知识教学点:
790、 掌握记叙的顺序。
791、 2、能力训练点:
792、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793、 3、德育渗透点:
794、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795、 4、美育渗透点:
796、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797、 【学法引导】
798、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799、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800、 1、重点:
801、 ① 掌握记叙的顺序。
802、 ②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803、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804、 2、难点:
805、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806、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807、 3、疑点:
808、 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809、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810、 【课时安排】
811、 1课时。
812、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813、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814、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815、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816、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817、 【教学步骤】
818、 一、导语
819、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820、 二、整体感知
821、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822、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823、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824、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825、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826、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827、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828、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829、 ⑴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830、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831、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32、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833、 ⑶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834、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835、 ⑷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36、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837、 ⑸ “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38、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839、 ⑹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40、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841、 ⑺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42、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843、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844、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845、 ⑴ 先声夺人:
846、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847、 ⑵ 抓特点,用比喻:
848、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849、 ⑶ 正面描写:
850、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851、 ⑷ 正面、侧面相呼应:
852、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853、 ⑸ 对比描写:
854、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855、 ⑹ 拟人:
856、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857、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858、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859、 三、总结、扩展
860、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861、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86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863、 四、布置作业
864、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865、 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866、 ⑵ 青树翠蔓
867、 ⑶ 日光下彻
868、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869、 ⑸ 以其境过清
870、 2、翻译下列句子:
871、 ⑴ 如鸣珮环,心乐之。
872、 ⑵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73、 ⑶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874、 ⑷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75、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876、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877、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878、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879、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880、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88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88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88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884、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885、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886、 三、教学方法
887、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888、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889、 四、 教学对象分析
890、 (一)学情分析:
891、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892、 (二)学法指导:
893、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894、 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895、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896、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897、 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898、 五、课前预习
899、 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900、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901、 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902、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03、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904、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905、 八、教学过程
906、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907、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908、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909、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910、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911、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912、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913、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914、 (三)、走入《小石潭记》
915、 朗读课文
916、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917、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918、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919、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920、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921、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92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923、 (2)集体质疑
924、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925、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926、 当堂检测
927、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928、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929、 (四)与柳宗元同游
930、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931、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932、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933、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934、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935、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936、 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937、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938、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939、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940、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941、 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942、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943、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944、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945、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946、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947、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948、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949、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950、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951、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952、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953、 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954、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955、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956、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957、 一、教学目标
958、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959、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960、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961、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962、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963、 二、教学重点
964、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965、 三、教学难点
966、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967、 四、教学时数
968、 2课时
969、 五、预习要求
970、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971、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972、 六、教学步骤
973、 第一课时
974、 一、导入课文
975、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976、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977、 二、感知课文
978、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979、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980、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981、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982、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983、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984、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985、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986、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987、 三、课后作业
988、 1.背诵课文。
989、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990、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991、 第二课时
992、 一、揣摩品味
993、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994、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995、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996、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997、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998、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999、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1000、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1001、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1002、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1003、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1004、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1005、 二、熟读背诵
1006、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1007、 三、比较拓展
1008、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1009、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1010、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1011、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1012、 四、课后作业
1013、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1014、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1015、 教学目标:
1016、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1017、 教学重点:
1018、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1019、 教学难点:
1020、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1021、 教学时间:
1022、 1课时
1023、 教学流程
1024、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025、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026、 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1027、 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1028、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1029、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030、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031、 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1032、 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1033、 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1034、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1035、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1036、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1037、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1038、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1039、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1040、 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1041、 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1042、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043、 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044、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1045、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1046、 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1047、 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1048、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049、 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1050、 探究、交流
1051、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1052、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1053、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1054、 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1055、 体验互享
1056、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1057、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1058、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1059、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1060、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1061、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1062、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平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1063、 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1064、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065、 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1066、 个性探究
1067、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习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1068、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1069、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近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1070、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1071、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1072、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1073、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1074、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1075、 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1076、 六、课堂小结
1077、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1078、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1079、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1080、 七、拓展练习
1081、 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1082、 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1083、 八、板书设计
1084、 小石潭记
1085、 柳宗元
1086、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1087、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1088、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1089、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1090、 忧审美酣畅性
1091、 (剪不断,理还乱)
1092、 审美独特性
1093、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1094、 教学目标:
1095、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1096、 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1097、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1098、 教学重点:
1099、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1100、 教学难点:
1101、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1102、 教学创意:
1103、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1104、 教学步骤
1105、 一、激趣导入
1106、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1107、 二、译读,整体感知
1108、 读准字音
1109、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1110、 读懂文意
1111、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1112、 读出文脉
1113、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1114、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1115、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1116、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1117、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18、 三、品读,缘景明情
1119、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120、 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1121、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112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1123、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1124、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112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1126、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1127、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1128、 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1129、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30、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1131、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1132、 四、悟读,知人论世
1133、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1134、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1135、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1136、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1137、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1138、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1139、 五、课堂小结
1140、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1141、 六、板书设计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3-20)西岭雪山门票多少钱一个人?西岭雪山适合几月份去?
- (2023-03-20)杨紫琼国籍是哪里的?杨紫琼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杨紫琼的电影有哪些?
- (2023-03-20)凹透镜是聚光还是散光?凹透镜成像规律口诀分享
- (2023-03-20)院士是什么级别?二级教授相当于副部级吗?
- (2023-03-20)苏丹红是什么东西?喂了苏丹红的鸡蛋是什么样子?
- (2023-03-17)萧何活了多少岁?萧何最后结局是啥?
- (2023-03-17)垃圾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