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与学生物理隔离,把好校园安全关

2023-08-31 05:37:23 来源: 新京报

在做到校内交通“物理隔离”的同时,对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管理不能放松。


(相关资料图)

据新京报报道,临近开学之际,北京市发布校园安全新要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周边和校内交通安全管理。根据《2023年中小学幼儿园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北京市要求校内机动车行驶或停放须与学生活动区域物理隔离,如校内不具备物理隔离条件,须禁止机动车进入校园。

学校周边及校内的交通安全,是校园安全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上学放学期间车流、人流密集,给交通秩序管理造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低龄儿童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弱,遇到交通安全风险缺乏有效应对。这些种种因素,决定了确保校园交通安全对于呵护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北京多举措开展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累计治理学校264所。为保障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有关部门要求配齐六类交通设施设备,还共同组建了包括警方、校方、保安、志愿者在内的四支队伍。学校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初显成效。

校园则是特殊的地理单元,校内交通安全不容忽视。现实中,校内交通安全容易成为学校管理的盲点,导致令人追悔莫及的遗憾。

今年5月23日,武汉汉阳区某小学校园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教师驾车撞倒一名小学生,后送医抢救无效死亡。不久前的8月24日,湖南高院也通报了一起送货车在学校内下坡时刹车失控,撞上学生导致其伤残的案例。这些事故不仅让死伤学生的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也给校园安全治理带来沉重的反思。

校内道路往往较为狭窄,再加上学生天性活泼,这天然就构成了交通安全的管理矛盾。更关键的是,身形较小的中小学生,很容易进入车辆驾驶人员的视线盲区。河南郑州交警曾经测试,一辆suv车型的盲区内能藏下75个孩子,这足以说明“夺命盲区”的危险。

过去,学校通常采取限速、禁行等常用交通管理措施,但事实证明,这些做法的有效性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并不足以保证校内交通安全。开车进校的教职工一旦疏忽,或者某个孩子不小心跑到有车辆行经的道路上,都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采取机动车与学生的“物理隔离”,确保学生和车辆互不干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人车分流”并不是新的概念,很多新建小区已经实现了。北京市要求校内机动车行驶或停放须与学生活动区域物理隔离,就是“人车分流”理念在校园环境的施行。学生活动空间与车辆行驶路线物理隔离,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交通安全隐患。

实现“物理隔离”,需要对校园交通设施进行精细化改造,排除学生和机动车直接接触的可能。目前,市区两级教育组织近300名挂牌责任督学对校内机动车未实施“物理隔离”的学校开展专项督导,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物理隔离落到实处。

不少拥有私家车的学校教职工习惯开车上下班,如果学校没有物理隔离条件,意味着他们不能开车进校园,只能把车辆停在校外,或者使用其他通勤方式。对此,学校在要求教职工遵守新规的同时,也要为教职工通勤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们适应新的校园安全制度。

还要注意的是,校内交通安全与学校周边交通安全不可分裂,应成为有机衔接的整体。在做到校内交通“物理隔离”的同时,对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管理不能放松。比如,从9月1日开学首日起,北京将创新性推出通学定制公交服务试点,以减少私家车接送,进一步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

说到底,学校、教师和广大家长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们平平安安上学、健健康康成长。实施校内机动车行驶或停放与学生活动区域物理隔离,就是用实际举措消除校园交通隐患,降低校园安全风险,让教师集中精力于教学,也让家长放心、安心。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