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制作魔幻电影的时代渐渐远去,但《封神》姗姗来迟

2023-08-03 20:08:39 来源: 36氪

文|王毓婵

编辑|乔芊


(资料图片)

《封神第一部》距离收回成本还有多远?

据导演乌尔善透露,《封神三部曲》制作成本是 24 亿,加上宣发成本 6 亿,一共 30 亿。

折算下来,该系列每部电影的制作 + 宣发成本是 10 亿人民币。按照行业惯例,电影的回本线是成本的三倍。也就是说,《封神第一部》至少需要拿到 30 亿票房才能回本。截止到发文前,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封神第一部》的总票房是 13.08 亿元,还不到回本线的一半。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当然,作为三部曲的开篇之作,片方可能并不打算把回本的重任压在第一部身上。三部曲 30 亿元的总成本,需要至少拿到 90 亿元的票房才能回本。第一部票房越低,二三部的担子就越重。电影开拍前,《封神三部曲》监制江志强对该电影的票房目标是 100 亿元。

超高成本、魔幻题材,封神看起来不像是一部会出现在 2023 年的作品——它身上确实也带着旧时代的余晖,距离 2014 年项目启动,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十年前,中国观众爱好的是《画皮》《捉妖记》《狄仁杰》系列和《西游》系列,现在已经变成了《长津湖》《战狼》《你好,李焕英》和《流浪地球》。

观众从魔幻到现实的审美趣味变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影视行业也在变得更加务实。画大饼、立重项、投巨资、奔着 " 包圆市场 " 去的时代早已经结束了,只是封神拖得太久了。

电影工业化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它本该出现在一个信心更强的时代。

《封神第一部》海报

大投资,大风险,低回报

多大算大,多小算小?

根据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大勇在今年 6 月的解释,从制作维度来看,五千万左右的成本算中型,两三千万以下算小型。截至 6 月 10 号,今年已上映 90% 的国产影片,都是中小成本电影。

盘子越小,就越能避免 " 一部失败的电影拖垮整家公司 " 的悲剧。从大到小的变化,实际上也反应了中国影视行业信心的变化。

在影视行业蒸蒸日上、最好拉融资的几年中,曾经有数位导演尝试过制作超高成本的国产电影,并请来巨星助阵,但最终以惨败告终。这些关键性的败仗也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整个市场的信心。

比如 2016 年上映的制作成本高达 1.5 亿美元的《长城》,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拖累万达院线、中国大陆电影的股价连跌不止;2015 年上映的成本 7 亿人民币的《狼图腾》,票房也是 7 亿,未能收回成本;2008 年上映的成本 6 亿的《赤壁》最终总票房 5.8 亿,也未能收回成本。

这样投巨资、亏大本的作品还有《阿修罗》《金陵十三钗》《功夫之王》等等。像《长津湖》这样砸进巨资之后,真能收获巨额回报的项目其实是极少数。

《封神》的出现再次引发了市场对于其背后公司财力的担忧," 成则生,败则死 " 的豪赌在所难免。

《封神三部曲》由北京文化(000802.SZ)、长生天影业出品、腾讯影业、青岛西海岸文化联合出品。北京文化 2023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 1800 万元– 2300 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 2000 万元– 2500 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 0.0251 元 / 股– 0.0321 元 / 股。

从业绩看,北京文化已经连续四年出现亏损。从 2019-2022 年,北京文化的营业收入为 8.55 亿元、4.26 亿元、2.98 亿元、1.08 亿元,营业收入腰斩式下跌。同时期,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23.06 亿元、-7.67 亿元、-1.33 亿元、-6130.48 亿元,四年累计亏损金额超 32 亿。

《封神》如此量级的项目,足以影响投资人对北京文化的信心,让股价跟着票房表现走。7 月 20 日上映后,因为首日票房不理想,北京文化开盘震荡下跌,午后跌停,21 日跌幅曾达到 9.88%。此后单日票房逐渐走高,北京文化的股价也被带动回涨。7 月 29 日《封神》单日票房达到巅峰之后,连着几天下滑,北京文化的股价也跟着往下走。

《封神》的票房走势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这种程度的紧密牵绊,是二级市场投资人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在信心普遍匮乏的当下。

分裂的全球市场,超级大片的末路

对于非常期待《封神》二、三部的观众来说,除了操心国内票房,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能否顺利出海。

在收回成本这件事上,没有任何一部投资超过 5 亿元的电影会全部押注于国内市场,因为仅凭国内院线很难承担回本压力。

上文列举的几部超级大片,如《长城》《狼图腾》《金陵十三钗》《赤壁》《功夫之王》《妖猫传》等,要么采用中外合拍,要么直接雇佣海外超一线演员,就是为了闯一闯海外市场,分担高成本的压力。

部分中外合拍的大制作电影

但是成功出海的国产影片至今寥寥无几。好莱坞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 · 贝尔主演的《金陵十三钗》在中国之外乏人问津,没有获得任何奖项。马特 · 达蒙出演的《长城》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上映首周,仅收获 1810 万美元的票房,并且在烂番茄上差评一片。

自 2016 年《美人鱼》在北美拿到 323 万美元的票房后,在长达 3 年的时间里,没有一部国产电影的北美票房成绩突破 200 万美元——直到《流浪地球》这种全世界人都能理解的科幻故事出现,创下北美票仓 500 万美元以上的奇迹。

许许多多的案例已经证明,太传统、太本土的故事很难被东亚以外的观众理解,即使你塞几个外国演员进来也不行,最终结果可能是 " 两边不讨好 "。如果既想讲本土故事,又想做恢弘大气场面,那就要做好赔钱的心理准备。

这不仅仅是中国电影人的问题。以往好莱坞的导演似乎拥有 " 全球豁免权 ",他们拍的那些超级英雄、帅气间谍、激烈枪战的故事似乎符合所有人的胃口,正因为有那样的全球大市场,才会有大片辈出的好莱坞。但在如今的时代,好莱坞导演也越来越难取悦所有人了。

在缄默和隔离的三年里,缺少有效沟通的世界加速走向分裂。对于好莱坞十分依赖全球化的文化传媒公司来说,讲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的故事也变得难了。看看原本的 " 票房保障 " 迪士尼今年在中国院线的表现即知——《阿凡达》被解读为殖民主义者的伪善,《黑豹》被解读为白人的傲慢,《小美人鱼》被评价为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对全球电影人来说都一样——让所有人都爽两个小时这件事,真的真的太难了," 小而美 " 才是安全的。

《封神》什么时候在国外上映?

北京文化 7 月 28 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该项目海外发行计划正在推进中,具体进展请关注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出海又会引发一笔新的花销。在海外市场,电影一般需要当地大发行商协助才能拿到好的票房成绩。以北美为例,没有好莱坞成熟的发行商介入,华语电影能上映的影院很少,票房自然也不会高。对于已经连亏四年的北京文化来说,这又会是一场 " 舍得不舍得 " 的考验。

《封神》在国内上映后,许多讨论围绕 " 国产电影工业化 " 展开。虽然国产电影拍摄、后期技术和组织能力的进化确实很令人激动,但同时也令人感叹,一个长身体的孩子尚且需要更多营养的滋补,中国电影如果能生长在一个资金和信心都更充足的时代该有多好。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