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蚁”如何搬出“制造名镇”

2023-08-31 16:58:05 来源: 安徽日报客户端

蚂蚁搬家,想必大家都见过:一群小小的蚂蚁,一毫一毫前行,一点一点搬运,最终拥有了硕大的巢穴、充足的食物。

望江县长岭镇的干部们就是如此,每年“搬”来一点土地、“搬”来一点资金、“搬”来一点企业,五年的时间,“搬”来了个产业园,“搬”出了个制造名镇。


(资料图)

这些资源他们是如何“搬动”的?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8月24日,记者走访长岭镇进行调研采访。

如何“搬”来18栋厂房?

将时间拉回2019年,这个位于处太湖、宿松、望江三县交界处的长岭镇可谓地处偏远、先天平平,产业也是如此,一产结构单一、二产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乏力。

乡村产业如何振兴?

镇村两级为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要集中力量,抱团取暖,由此探索出‘统筹资金、合力建园’的乡镇小微产业园模式。”镇党委书记汪结冰说。

乡村建园,谈何容易!

土地就是横亘在眼前最需解决的问题。土地红线不能突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没有建设用地,怎么办?

长岭镇党委班子“螺蛳壳里做道场”,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自主开发项目……但凡能想到的“招”、能跑到的“指标”一个不落,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这一片之前是旱地。”长岭镇党委副书记何海明指着园区内的厂房告诉记者,“只要有指标,我们就启动征迁,然后从别的地方补充同等数量、同等质量的耕地。”

这在望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最近公示的新增耕地项目上也可窥见一二:望江县长岭镇土永村等7个村其他草地开发项目投资万元,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公顷,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他们又攒出来了80多亩的建设用地。

从2019年开始,30亩、40亩、60亩……如小蚂蚁搬家一样,一年一年地攒、一年一年地啃,产业园从最初的一期建到了如今的五期,标准化厂房从最初的4栋建到了如今的18栋……

如何“搬”来上亿建设资金?

征地、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哪个环节都要钱,对于财力并不富余的长岭镇,钱从何而来?

“集中力量办大事、融合资金创基地”汪结冰给出答案。

长岭镇辖有17个村,在不改变扶贫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前提下,分年度统筹整合村级扶贫资金、衔接资金和部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园项目建设,累计整合资金亿元。

“镇、村协商共建,采取股份制经营,确定17个村集体股东,通过合同明确各村资产产权归属,按照出资额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同时,我们镇成立安徽省丰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明确专人负责产业园的运营管理工作。”何海明详细阐述了出资和运作模式。

这样的统筹集中,不仅保证了持续性投入,带来了资产的规模化,更有效避免了前期扶贫、衔接资金项目“小弱散”,抗风险能力差的弊端。“我认真算过,还是入股实惠。”长岭镇北门坦村党总支书记范先平对此深有体会,北门坦村从前是贫困村,每年有200万的扶贫资金,资金有限搞工业不太现实,所以发展的都是种养项目,养过鸭、放过羊。

“不上规模不说,一旦赚不了钱就撂挑子、相互扯皮,管理太难了。”范先平说,“镇里集中统筹之后,我们除了必要补短板的基础设施外,就不再自行建设小型经营性项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累计入股700万元。”

就这样,100万、200万……一个村一个村地攒、一年接着一年地攒,17个村五年攒出了亿元、长岭镇投入1530万元,才有了如今产业园内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厂房,越来越完备的基础设施,还有了员工宿舍、健身房……

如何“搬”出7家规上工业企业?

有了厂房,企业从何而来?

“产业定位是关键。”何海明犹记得2019年建园之初,关于产业定位大家有过分歧、有过争论,但最终在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之后还是决定发展服装纺织。原因有三:一是望江县是传统产棉大县,这是原料优势;二是望江县有大小纺织服装制造企业近千家,纺纱、织布、服装生产、印染、水洗、销售产业链条齐全,这是产业优势;三是望江县拥有产业工人17万人,这是人力资源优势。

很快,实践便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

2019年启动产业园建设,一共建设4栋标准化厂房。“我们边建边招商,当时已经和外地两家企业谈好,一家租赁两栋。但厂房即将建成之时疫情爆发,只有一家企业租赁一栋,其他三栋眼见着就要闲置。”何海明回忆说,“镇党委当机立断决定降低产业园入驻门槛,暂时放宽了企业设备工艺标准的要求。”

就这样,在外经商多年的本镇人周纪和带着他的二手设备入驻了园区。“我之前一直在温州办厂,2018年回到长岭,当时镇上找不到标准化厂房,我就租了个小厂房,消防之类的都不达标。”他说。

入园这个选择,让周纪和的生产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标准化厂房,无微不至的服务,大到政策支持、用工招工,小到夜间巡逻、卫生保洁,面面俱到。”他自己也由此化身为产业园“代言人”,“以商招商”引来了4家企业入园。

在园区经过几年心无旁骛的生产经营,周纪和早已淘汰了最初的二手设备、完成了技改,产值也从入园时的5000万,到今年冲刺亿元。

而建园之初那个唯一的招商引资企业——望江硕丰纺织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这个园区投资最大、产值最大的企业。“当时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只投了2条生产线。”总经理汪振华说,“现在已经有12条生产线了,产值也从最初的2000万壮大到现在的8亿元。”

从心存怀疑到信心倍增,转变的背后是长岭镇实打实的支持。

“比如说,我们这是集体土地,没办法用厂房抵押贷款,镇里就想方设法,让我信用贷款500万,不需要任何抵押物;比如说,今年受整体行情影响,回款慢,流动资金紧张,镇里又帮我们从县资金池争取到了400万的过桥资金……”汪振华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

像这样,一家一家引入、一年一年壮大,如同小蚂蚁搬家,产业园内陆续“搬”来了18家企业,“搬”出了7家规上企业,长岭镇也“搬”成了中国服装棉纺织制造名镇。(江露露 李宏)

标签:

相关热词搜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